在“雙碳”目標下,新能源將大量替代常規發電機組,分布式能源、儲能等交互式設備也將廣泛接入電力系統。這使得電力系統“雙高”特征日益顯著,給電網帶來巨大挑戰。
引導需求側資源自主匹配供給側,是解決此類問題的有效途徑。
3月16日下午,在張江長三角科技城平湖園(新埭鎮)虹橋景苑小區,作為首批安裝新型智能裝置的居民,張先生在浙江嘉興供電公司工作人員的幫助下,順利完成了邀約。
“我抱著試試的心態安裝了智能空開,沒想到家里的電熱水器可以直接參與電網響應。手機上就能領補貼,蠻好的。”張先生高興地說。
張先生參加的是張江長三角科技城首批低壓用戶需求側響應活動。上午9時至晚上7時期間,張先生可在手機端任意1小時“赴約”,短時關閉空調、電熱水器、洗衣機、電熱水壺等用電設備,減少家中的用電負荷。
需求側響應是新型電力系統必不可少的內容。需求側資源自主匹配供給側,實現了電力供需智能互動,也顯著增強了系統接納新能源的能力。
“能源管理插上科技‘智’造的翅膀,培養居民節約用電良好習慣的同時,留住更多的能源,為全社會的綠色環保、節能低碳提供更多可能。”浙江嘉興供電公司客戶服務中心副主任劉惺惺說。
2021年,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將在經營區構建不少于電網最大負荷5%的可調節負荷資源庫,開展促進新能源消納工作試點。到2025年年末,國家電網將鞏固提升占最大負荷5%以上的需求響應能力,常態化開展需求響應,促進清潔能源消納。
此外,圍繞電能替代、抽水蓄能、綜合能源服務等領域,國家電網也正在加強碳減排方法研究。
甘肅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基地,新能源裝機占比達42%,新能源發電量占總發電量的21.6%,位居全國前列,新能源利用率達95.28%。如今,國網甘肅省電力公司搭建了智慧觀“碳”決策分析、碳咨詢、碳賬戶、碳運營4個平臺,實現了對甘肅電網碳排放的實時全景畫像。
“我們梳理了發電企業、重點碳排放行業等多源數據,總結出200多項碳排放因子,根據時域、地域、類型和行業等維度,以智慧觀‘碳’決策分析平臺為基礎,搭建碳核算模型。”該項目主要研發人員張兆師說。
今年1月底,智慧觀“碳”決策分析平臺率先投入使用。平臺通過分析接入的海量數據,計算全省發電量、含碳排放發電量、零碳排放發電量、外送電量、重點排碳行業用電量等數據,監測分析省、市、縣三級碳排放指數、碳強度指數和碳匯指數,實現數據監測、指數計算和自動預警。目前,智慧觀“碳”決策分析平臺已接入60座火電廠和700多座新能源電廠的發電量及能耗數據。
此外,國家電網還將爭取建立與新能源發電特性相匹配的峰谷分時電價機制。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營銷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國家電網將擴大執行范圍,面向各類客戶全面推廣峰谷電價;拉大峰谷價差,引導客戶主動進行移峰填谷;優化動態調整機制,考慮地區、季節差異,根據各類負荷特性與新能源出力特性的適配情況,調整峰谷電價時段,促使客戶優化用能習慣;實施季節性電價,在新能源大發季節,引導客戶合理用電,進一步促進新能源消納。
未來,國家電網將以“碳達峰、碳中和”為主旨,以構建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為目標,進一步推動實現電氣化水平逐步提升、能耗強度明顯下降、需求側互動能力顯著提高、創新發展能力不斷增強,引導人們開啟綠色低碳的新生活。
聲明: 本網站所發布文章,均來自于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VX:pxebattery)